
3月23日晚,新编现代评剧《尉凤英》在盛京大剧院首演。该剧由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沈阳评剧院创作。这部无场次评剧通过新颖的艺术表达,把尉凤英的人生故事呈现在戏剧舞台上,多角度展现了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忘我工作、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图为现代评剧《尉凤英》首演现场。
作为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工人,尉凤英的事迹家喻户晓,她爱岗敬业,不怕苦累,从1957年至1965年,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并用434天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量,被同志们称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她刻苦钻研生产技术,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评剧《尉凤英》取材自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的事迹,在深入挖掘劳模精神背后故事的基础上,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尉凤英爱岗敬业的故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讴歌了辽宁工人阶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创作过程中,让我最受启发的是尉凤英的爱岗敬业、忘我精神。她刚生完孩子,月子都没坐就去厂里上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才是一出戏剧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编剧黄伟英说。
现代评剧《尉凤英》时长90分钟,整部剧没有过多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大起大落和悲欢离合,而是通过平凡的生活和工作来彰显人物的责任、担当。年轻时,她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一门心思搞革新的铁姑娘;耄耋之年,她先后培养了不少响当当的“劳模徒弟”。
舞台上,王筱评饰演的老年尉凤英和周丹饰演的青年尉凤英隔空对话、深情讲述,将观众带入那个光荣的年代。青年尉凤英喊:“妈妈——妈妈——”衣衫褴褛的尉凤英,挎一个破筐,筐里装着干白菜叶子,看到因饥饿倒在地上的母亲……这感人的一幕,让观众想起煤矿工人的女儿尉凤英,3岁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靠挖野菜、捡煤渣、讨饭吃的情景。1948年沈阳解放了,尉凤英当上了工人。“你为什么那么能干?为什么那么拼命地去干?”站在舞台上,尉凤英深情地说:“我是个苦孩子呀,不好好干,我对不起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的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新中国呀……”导演王文龙说,用一部评剧来呈现尉凤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很难。为此,主创人员多次去尉凤英家采访,反复研读历史资料,将其中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提炼出来,重新处理加工呈现在了舞台上。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评剧《尉凤英》新颖的艺术手法——整部剧不是由一幕一幕组成的,而是采用了无场次。无场次多用于话剧中,在戏曲中很少见。舞台上,《尉凤英》采用了老年尉凤英和青年尉凤英的时空对话,剧情、时空转换之间没有明显的落幕开幕,让观众看上去没有明显的换场,为作品增添了活力。
评剧《尉凤英》综合展示了沈阳评剧院“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的魅力,剧目行当齐全,舞美、服装、灯光设计更加贴近观众。沈阳评剧院院长张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利用评剧这一戏曲形式,展现了舞台上的尉凤英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并结合当代观众的需求,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诠释。”
演出结束时,尉凤英本人走上舞台,与老年尉凤英扮演者王筱评、青年尉凤英扮演者周丹一起谢幕,感谢沈阳评剧院将她的故事搬上评剧舞台。“劳动最光荣、工人最光荣。工人,这辈子我没当够,下辈子我还要当工人。”90岁的尉凤英说。